最近,关于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的比特币政策,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矛盾。
一方面,是该国极具个人魅力的总统纳伊布·布克尔(Nayib Bukele)在社交媒体上向全世界宣告:“我们每天都在购买一枚比特币!” 链上数据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,一个被标记为萨尔瓦多国库的钱包地址,确实每天都有比特币稳定流入。
但另一方面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和萨尔瓦多本国的财政部长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说法:自2025年2月以来,政府没有再购买任何新的比特币。
那么,一边是公开的“每日定投”,另一边是严肃的官方否认。到底谁在说谎?或者说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精神分裂的“双账本”?
答案很简单:为了同时取悦两个完全不同的“金主”,萨尔瓦多政府上演了一场精妙的“魔术”。
第一个“金主”:全球比特币信徒
布克尔总统深知,他和他国家的国际声誉,很大程度上建立在“全球首个将比特币定为法币的国家”这个勇敢者形象之上。他需要不断地向全球数百万的加密货币支持者展示自己的决心。
“每日购买一枚比特币”这个口号,就是一场完美的公关秀。它成本不高,但效果极佳。这不仅能持续吸引媒体的目光,将萨尔瓦多塑造成一个拥抱未来的创新中心,还能吸引大量的“比特币游客”前来朝圣,实实在在地提振了当地经济。对于这个群体,布克尔必须表现得像一个反叛的英雄,一个敢于对抗传统金融体系的领袖。链上公开透明的交易记录,就是他给这个群体看的“账本”,证明他言出必行。
第二个“金主”: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
在英雄叙事的背后,是萨尔瓦多严峻的经济现实。国家债务高企,经济增长乏力,急需资金来避免一场潜在的债务危机。为此,萨尔瓦多不得不向传统金融世界的“老大哥”——IMF求助,希望能获得一笔高达14亿美元的救命贷款。
IMF对萨尔瓦多的比特币实验一直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。他们认为,用国家财政去投资一种高波动性的资产,风险巨大。因此,要拿到这笔钱,萨尔瓦多必须答应IMF的苛刻条件,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:停止动用公共资金购买更多的比特币。
为了获得这笔至关重要的贷款,萨尔瓦多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必须向IMF做出书面承诺,保证政府持有的比特币数量没有增加,并提供了所有钱包地址供其监督。这是他们给IMF看的另一本“账本”,一本关于财政纪律和合规的账本。
魔术揭秘:如何做到“既买又没买”?
那么,萨尔瓦多是如何同时维护这两本相互矛盾的账本的呢?
他们利用了比特币区块链的一个技术特点。我们看到的所谓“每日购买”,其实并非政府用新的美元从市场上买入比特币,而是一场“内部资金归集”。
简单来说,萨尔瓦多政府手上原本就持有分散在许多不同钱包里的比特币(比如国家运营的Chivo电子钱包里沉淀的资金)。他们每天做的,就是从这些零散的钱包里,转出一枚比特币,存入那个被全球瞩目的中央国库冷钱包里。
在区块链上,任何转账都会被记录为一笔新的交易。所以,对于只看链上记录的外部观察者来说,这看起来就像是每天都有一笔新的购买。但对于审查整个国家资产负E债表的IMF来说,这只是资产在不同账户之间的转移,国家的总比特币持有量并未增加,也没有花费新的财政资金。
结论:一场心照不宣的“战略性表演”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:谁在撒谎?
更准确的说法是,没有人“赤裸裸地”撒谎,但布克尔总统无疑进行了一场极具误导性的“战略性表演”。
他向他的支持者们展示了一个他们想看到的故事,并用技术手段让这个故事看起来天衣无缝。同时,他又在另一份文件中向IMF承诺了后者想听到的保证。
这并非简单的对与错,而是一个小国在全球金融和地缘政治的夹缝中,为了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务实甚至可以说是高明的策略。他既需要比特币社区带来的品牌效应和另类收入,也需要IMF的资金来维持国家的基本运转。
萨尔瓦多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现实世界中,尤其是在政治和金融的交汇处,真相往往是复杂且多面的。一本公开的账本用来塑造形象,一本私下的账本用来解决问题,这或许就是这场主权比特币实验最真实的写照。